不少人都在抱怨座椅之間排距太窄,關于影院調寬排距的訴求并非個案,但問題是:影院排距真的越寬越好嗎?為何影院不能將排距拉開?
影院座椅排距標準從何而來?
一般影院座椅的排列設計都是按照國家規定的標準實施的。
《電影院星級劃分與評定》GBT 21048,按照其五星級的標準:座椅兩扶手中心到中心寬度不宜小于0.56M,扶手間凈寬度不宜小于0.48M,不應小于0.46M;觀眾廳內座椅短排法(每排座位數不多于22座)排距不應小于1.05M,相鄰兩排之間的最小凈寬不應小于0.35M,長排法排距不應小于1.10M,相鄰兩排之間的最小凈寬不應小于0.40M。
如果僅從上面的標準要求來看,該影院確實是符合指標的。據某影院建筑設計商透露:“傳統的影院為了多布置座位容納更多人,座椅往往很狹窄,但隨著觀眾對觀影體驗的訴求的改變,以往為解決“有座”而演變為現在的“坐得舒服”。現在而言,國內影院在建設之初,在排距設計上已經考慮到了80%以上觀眾的觀影舒適度。實際你會發現,國內大部分影院在排距上已遠遠超出國家標準,排距普遍在1.1m——1.2m內,甚至1.3m也是有的。可以自信的說,無論是座椅本身的工藝制作還是座椅間排距,影院座椅的舒適體驗度與傳統服務性行業(如知名劇場)相比,還是遙遙領先的。”
某影院資深運營專家表示:“從技術上確實可行,但就影院經營投入的回報率而言,座椅并不是消耗品,一旦選擇好了使用期限一般為5-8年。而且座椅類型的選擇與坡度、臺階的層高、排距設計是一定的,如果調整也不是一件小事!”
影院影廳定位需求
有影院經理坦言:“影院座椅排距具體多少,最根本的還是與影院的定位有關。像一些高端影廳座椅排距確實很寬,甚至你可以完全躺著,但普通影廳顯然沒有這必要。退一萬步講,這是投資商的事,我們也無能為力。”
顯然,從上訴行業人士中的采訪中,我們了解到影院排距過窄的問題在行業內并不具普遍性,當然不排除有些老舊影院確有其事。但具體多寬合適也沒有統一標準衡量,完全是看影院自身定位需求。試想,國家大劇院的座椅也不過如此吧。但為何觀眾還是頗有微詞?這就是我接下來討論的話題。
不同觀眾對于座椅排距的觀影體驗不一樣
對于影院的排距的舒適度本來就是觀眾的主觀感受,正所謂一千個讀者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。
不過,也有觀眾要反問了:那肯定是排距越寬舒適度最佳了!那如果前后座椅排距相差2米,甚者一個影廳只有兩張座椅,你覺得這樣的觀影體驗好嗎?
網上曾流行一個調侃的段子,因為某些原因,影院不得不取消放映場次,但是有一位觀眾是就是不愿意,為此,影院只好為其一個重開放映。結果,該觀眾總總才看了10來分鐘,覺得一個人觀影太無聊就走了!
觀眾之所以選擇去影院觀影,除了看重影院的觀影效果,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因素就是“觀影氛圍”。畢竟有句古話說的好:獨樂樂不如眾樂樂!
影院經營的“二八定律”
筆者聽到不少觀眾質疑:每次去影院觀影都空位一大片,影院總是說運營成本高,那為何還要設置這些多余的座位?
沒錯,現在影院的整體上座率確實是下降的,但這并不是說,影院就不需要那么的座位。據筆者在行業的觀察所知,現在影院80%的票房收入是來自于20%的影片,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“二八定律”。
舉個很簡單的例子,之前《八佰》堪稱最火爆的影片。遇到這樣火爆的片子,如果影院沒有足夠的座位,那豈不是只能白白看著票房流失?
為了迎接諸如此類的高票房大片,確保影院有足夠的座位滿足更多的觀影人次,所以,這些座位不能隨便減少。
綜上,我們可知,影院座椅的排距并非越寬越好。其中涉及的因素方方面面。觀眾對于座椅的舒適性建議不是說完全不參照,但也不能盲目的采納。提高觀眾的觀影體驗是影院不變的目標,但也要依據影院自身定位,以及市場運營效果等綜合考量,做出多樣化的選擇!
上一案例: 4D影院關于DCI數字影院技術標準及規范